您现在的位置是 : 首页  >  资讯  > 正文

世界视讯!福州:治理有良方 水患变"水利"

日期:2022-09-03 06:01:09 来源:福州日报

治理有良方 水患变"水利"

福州持续优化防洪排涝,破解“逢大雨必涝”之困

闽水汤汤,奔流不息。一条条河流逶迤盘绕在福州大地,滋养万物,润泽着这片千年山水福地。


(资料图)

水是福源,却有隐忧。独特的地形与水文格局,也给福州带来了汛期山洪入城、闽江涨潮顶托及地面雨水入河等困扰。积水内涝,一度成为这座城市的“沉疴宿疾”。

党的十八大以来,福州聚焦民生所盼,开出治水良方,通过创新开展城区水系联排联调工作,优化城区防洪排涝工程体系,变水患为“水利”,造福榕城百姓。

晋安河直排闽江通道工程红星排涝站。(市联排联调中心供图)

全“面”统筹

汛情调度“一呼百应”

今年5月~6月,面对近2个月的持续性强降雨,福州调度湖体及河道预排预泄腾出库容,水库持续挂闸,未出现重大汛情事故或大面积内涝;

去年8月,台风“卢碧”携暴雨来袭,通过减少及停止生态补水、城区水体预排预泄、错峰调蓄等调度,城区经受住了考验……

过去几年间,不论是面对大雨连绵,还是台风天的暴雨突袭,“一呼百应”的统筹调度让福州面对汛情考验的能力不断攀升。

然而,时钟拨回5年前,福州与大多数城市一样,治水也是“各自为战”——水库、湖泊、调蓄池等分属市城乡建设局、市水利局、市城管委三大部门,协调不便、沟通不畅成为调度之困。

如何破题?福州的答案是:创新。

创新机制,从“九龙治水”到统一作战——

2017年3月,福州在全国范围内率先建立水系联排联调机制,成立联排联调中心,实现涉水三大部门、五个单位的紧密联合,以一套预案、统一调度,将治水工作“一竿插到底”,发挥“1+1>2”的整体效益。

谁去干?谁监督?谁裁判?曾经的职责不清难题在联排联调机制下有了答案。在此基础上,福州还构建全过程考核体系、“多水合一、网厂河一体化”管理机制,实现系统治水。

数字赋能,从“治水”到“智水”——

福州建成水系智慧调度项目,为全国首个城市级水系科学调度系统,通过运用物联网、大数据等新一代信息技术,打造感知检测预警的“眼”,预测预报、调度决策的“脑”,以及自动化控制的“手”,实现“眼、脑、手”并用,对城区1000多个库、湖、池、河、闸、站实现智慧、精准管控。

自2018年启动建设以来,系统已基本覆盖福州中心城区400平方公里的范围,为城区预测预报和调度决策提供辅助。

统一作战有“大指挥”,监测调度有“大局观”,自福州探索实行联排联调机制以来,城区排水防涝应急处置效率提高了50%,库湖河调蓄效益提高了逾30%。

多“线”齐发

防洪排涝体系不断完善

靠江临海、内河众多、溪流源短流急……长期以来,这样的自然条件是福州水患压力所在。

为护江河安澜,福州统筹推进主要流域防洪工程建设,补短板、解难题、织水网,在加快构建“上截、中疏(蓄)、下排”的城区防洪排涝工程体系过程中,悠悠福水与有福之州见证着彼此的变迁。

去年8月,台风“卢碧”期间,暴雨突袭,旗山湖作为福州大学城防洪排涝工程的重要配套,充分发挥蓄洪调度功能,强降雨期间没有一所高校遭遇明显内涝。

旗山湖是福州第一大绿色生态景观湖,除了迷人的湖光山色,旗山湖节制闸工程还承担蓄水、分流及排涝功能,设计最大排水流量达每秒254立方米,防洪标准为20年一遇,建成后首次迎战台风便彰显其实力。

近年来,一系列水利工程在榕城大地接连铺开——

告别弯绕,排得更畅。2019年6月,晋安河直排闽江通道正式通水,新开辟“入江路”长932米,能把原先2个小时“弯弯绕”的旅程缩短为45分钟,光明港上游和晋安河口水位有效降低,为城区汛期排洪再添利器。

大肚能容,蓄得更足。2021年6月,晋安湖调蓄工程开闸汇水,成为福州市城区调蓄库容最大的生态湖,汛时可“空”出近117万立方米的“肚量”用于蓄洪,该片区原本不足10年一遇的防涝标准,一跃升至20年一遇。

另辟新路,山洪不进城。当前,在江北城区,山洪防治及生态补水工程(“高水高排”工程)正加快推进。这是福州市城区最大水利工程,建成后,可利用截洪坝将水通过排洪支洞汇入主隧洞,再从浦口、魁岐两个出口排出,为主城区北部筑起“防水圈”。

上调下防,库堤结合,疏挡并举,滞泄并重。系统化的水利工程谋划让全市江河防洪能力和主要城区排涝能力大幅提升。

近五年来,福州市成功抵御20个台风和多场强降雨带来的影响,南台岛外江,螺城泵站、水闸防洪,江北城区防洪标准达到100年至200年一遇,中心城区其他区域达到50年至100年一遇,县级城区达到20年至50年一遇。

各“点”攻克

改变带来幸福生活

去年,台风“卢碧”过境暴雨期间,福州城区仅有3处积水风险点出现明显积涝。

从曾经的“天上下雨,地上淌水”,到如今的“大雨不内涝、中雨不积水、小雨不湿鞋”,福州治水患取得的成效,不仅依靠统筹调度与兴修水利的大局,同样也来自对细节的把握。

2016年以来,福州市制定“一点一策”个性化施治方案,结合历次台风、暴雨期间的实际情况,梳理总结出城区47个易涝点。

针对各易涝点“病灶”,多部门“把脉问诊”——地势低洼、雨水设施标准低致积水,就合理设计坡度、建设线性排水沟;瞬时雨量超雨水管网设计能力致积水,就沿线增设排口……通过个性化施治,最大限度实现路面雨水收得准、送得快,确保路面少积水、不积涝。

除了平日未雨绸缪,每逢强降雨,这些易涝点也成为应急抢险人员的网格化“值守点”。联排联调中心12支党员突击队,携带“龙吸水”大型抽排设备、高扬程泵、动力站等组成“排水军团”,奔走一线。

如今,城区东二环泰禾广场、建新北路、梅峰支路等47个易涝点已告别积涝。

在城市建设管理中,福州还将海绵城市理念融入老旧小区改造,为群众带来福音。

“以前一下雨就有积水,这些年好多了!”林阿姨所住的瑞城花园过去常发生路面积水、管网破损等问题。

2018年,该小区被列为福州市海绵城市建设试点改造小区之一,集中实施了雨污分流、绿化提升、路面修复、配套完善等人居环境综合提升工程。其中,绿植成荫的雨水花园、彩色透水路面等让小区居民免去积水之困。

透水混凝土全面“入驻”,铺设植草沟和渗透管……在瑞城花园、东山新苑一区等老旧小区,排水不畅、雨污混接、内涝积水等短板一一补齐。

近年来,福州市267个海绵城市试点项目全部完工,涵盖38个老旧小区改造、28个新建小区、34个公建项目、5个工厂、9条市政道路、4个大型绿地公园、12条河道及52.2公里城市管网,消除易涝点5个,通过源头管控和末端治理相结合,城区防涝排涝能力持续提升。

精彩回眸

2016年,《福州市城区水系综合治理工作方案》正式下发。

2016年,福州以第一名成绩入选国家第二批海绵城市建设试点。

2016年,江北城区山洪防治及生态补水工程(“高水高排”工程)全面动工。

2017年,福州市城区水系联排联调中心正式成立。

2017年,排水管网排查、改扩建工程全面展开。

2018年,城区水系科学调度系统建设正式启动。

2020年,全面排查、修复、改造全市超2500公里的雨污管网。

2021年,联排联调中心被中组部、住建部列为“全国市长班”城市品质提升工作现场教学点。

2021年,福州水系智慧调度项目获评“2021世界智慧城市大奖(中国赛区)能源和环境大奖”。

2022年,福州城区水系科学调度系统项目获评“2022地理信息产业优秀工程金奖”。

标签: 水利工程 老旧小区 瑞城花园

推荐

X 关闭

X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