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 : 首页  >  聚焦  > 正文

儿子校内被撞身亡后母亲坠楼,每个网暴者都是凶手_全球快报

日期:2023-06-03 08:53:41 来源:蓝鲸财经记者工作平台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化着精致妆容,像是特意打扮一番后才赶了过来”

“这位妈妈是想成为网红吗,为什么你还特意化了妆?”

“为什么你这么冷静?”

近日在武汉的一个家庭中连续发生了两场悲剧,这场悲剧的源头除了孩子的意外身亡外,还有一场针对孩子妈妈的网络暴力。

小学生校内被老师开车撞死,妈妈接受采访被网暴

据报道,5月23日下午1点多,汉阳区弘桥小学一名青年老师从学校车库将车辆开出,未从日常通行的车辆出口离开,绕行到距离校门十多米的教学楼下,将车辆停下等待同事上车,计划一起外出参加培训活动。当时午休已经结束,距离下午第一节课还有几分钟,学生在校内自由活动。在车辆原地等待期间,一年级学生谭某走到车前蹲下。13时50分,车辆重新启动前行,谭某被撞倒、碾压,送医抢救无效死亡。

汉阳区教育局及校方介绍,肇事司机是该校四年级的一名语文老师,任班主任,“可能因为盲区原因,老师开车碾轧到孩子。”

据报道,24日上午,遇难学生家属及亲友到学校,与校方及教育局工作人员一同协商事故处理意见。5月25日,汉阳区教育局通报称,肇事者被刑事拘留,校长及分管副校长被免职,纪检监察部门对其他相关责任人立案调查。

悲剧发生后,不少网友和学校家长质疑涉事学校未实行“人车分流”,但当大家还在反思悲剧之时另一场悲剧发生了。

6月2日下午,据报道,孩子的母亲坠楼身亡。

这场悲剧的源头除了孩子的意外身亡外,还有一场针对孩子妈妈的网络暴力。

孩子妈妈接受媒体采访的视频发出后,评论区出现大量对于孩子母亲本人的评论,包括但不限于穿着、妆容、表情等。

“化着精致妆容,像是特意打扮一番后才赶了过来”

“这位妈妈是想成为网红吗,为什么你还特意化了妆?”

“为什么你这么冷静?”

还有人甚至直接暗讽孩子母亲下一步将直播带货,将“悲剧”化为流量,一些网络谣言也因此开始传播,有网友称身亡孩子家长接受260万和解费,并指责她动机不纯。

据报道,小区居民透露,小孩母亲直接从楼顶跳下,当场身亡,随后救护车及 警车赶至现场。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知情人透露,孩子走后,孩子母亲一直沉浸在悲痛当中,后来又遭到了“网暴”。

据三联生活周刊报道,目前,多个发布恶意言论的账号已被平台禁言,其中有的账号被永久禁言。

从刘学州到郑灵华再到“坠楼事件”

网络暴力何时休?

近年来,网络暴力事件屡禁不绝,轻则对当事人精神造成重大打击,重则导致当事人走向无法挽回的极端。

2022年1月,寻亲被生母拉黑又遭网暴的刘学州在海南三亚发布一封七千字遗书之后自尽身亡;

2021年8月,四川德阳女医生遭网暴后自杀;

今年1月,杭州女孩郑灵华,曾拿着研究生录取通知书向病床前的爷爷报喜,没想到照片流出后,她因染粉色头发而遭遇大规模网暴导致抑郁自杀去世,年仅24岁。

今年2月,网传曾开着拖拉机到西藏自驾旅行的山东网红“管管”去世,年仅38岁。2月15日,其妻子发布视频称,“管管”因为不堪“黑粉”网暴才轻生;

……

诸如此类的事件还有很多,社交媒体时代,匿名在账号背后的网络暴力正在不断走向极端,当这种充满恶意的言论一旦成势,在“法不责众”的心理下越来越多的人加入到这个队伍中去,广大网民可能不知不觉就成为网络暴力推手,形成有规模的网暴。

与此同时,网络暴力也会使一些网民肆无忌惮、恶俗黑话不断,影响社会情绪,污染网络环境,最终导致悲剧发生,其影响之恶劣可见一斑。

法律如何惩治网络暴力的施暴者?

面对网络受害者的遭遇,人们不免会问,网暴是否违法,法律如何惩治网络暴力的施暴者?

网络暴力是一种危害严重、影响恶劣的暴力形式,它是指一类由网民发表在网络上的并且具有”诽谤性、诬蔑性、侵犯名誉、损害权益和煽动性”这五个特点的言论、文字、图片、视频。”

事实上,网络空间从来不是法外之地,对于网络暴力,《民法典》《个人信息保护法》《治安管理处罚法》《刑法》中都有相应的处理措施。

网络施暴者可能面临以下处罚:

1、民事责任

《民法典》、《个人信息保护法》等对保护公民个人隐私、名誉、信息安全等均作出明确规定。《民法典》明确规定,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以侮辱、诽谤等方式侵害他人的名誉权。就民事侵权而言,网络暴力施暴者可能承担停止侵害、消除影响、恢复名誉、赔礼道歉等民事责任。

2、行政责任

在网络上网暴他人,可能还会承担行政责任。根据《治安管理处罚法》第四十二条规定,如果存在网络上公然侮辱他人或者捏造事实诽谤他人、多次发送淫秽、侮辱、恐吓或者其他信息,干扰他人正常生活、散布他人隐私等情形的,施暴者面临被罚款、行政拘留的行政处罚。

3、刑事责任

网暴他人,可能构成刑事犯罪,施暴者需要承担刑事责任。比如:

在网络上公然侮辱他人,情节严重的,可能构成侮辱罪,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管制或者剥夺政治权利。

利用信息网络诽谤他人,同一诽谤信息实际被点击、浏览次数达到5000次以上,或者被转发次数达到500次以上的、造成被害人或者其近亲属精神失常、自残、自杀等严重后果的情形的,构成诽谤罪,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管制或者剥夺政治权利。

就此次“小学生母亲坠楼事件”,相关律师对蓝鲸记者表示,首先,互联网不会因为其“隐名”的性质而使得侵权者免受处罚,如果个别网友有“造谣生事”“侮辱辱骂”的行为,被侵权人可以通过申请法院开具调查令等形式,要求互联网服务提供者提供侵权人身份信息,被侵权人可要求其赔礼道歉、消除影响、赔偿损失等,对于违反治安处罚法或刑法的人员,被侵权人可向公安机关报案。

其次,被侵权人发现自己权益遭受损害的,可以要求互联网服务提供者删除屏蔽相关信息,如互联网服务提供者怠于履行该义务的,被侵权人也可要求该互联网服务提供者承担连带赔偿责任。

互联网侵权也就是所谓的“网暴”,还具有一个特征,即个体侵权行为严重性较低,损害较小,但因个体数量众多,较小的损害累积在一起,也会给被侵权人带来巨大的损失,因此,是否可以以众多侵权人为共同侵权人,对其提起诉讼,要求赔偿,这就需要相关部门对此作出更为细化的规定,以填补司法实践中的空白。

除了法律上的规定外,近年来网信办等部门也曾多次出手整治网络暴力。

2022年11月,国家网信办制定出台了《关于切实加强网络暴力治理的通知》,首次规范性明确,“网络暴力针对个人集中发布侮辱谩骂、造谣诽谤、侵犯隐私等违法信息及其他不友善信息,侵害他人合法权益,扰乱正常网络秩序。”这种基于网络暴力所侵犯的客体的考量角度,为界定网络暴力概念提供了新的思路,即在定义网络暴力时可以参照刑法上暴力的概念。

治理通知出台后,各重点网站平台建立健全网络暴力防治机制,拦截清理涉网络暴力信息2875万条,提示网民文明发帖165万次,向2.8万名用户发送一键防护提醒,从严惩处施暴者账号2.2万个。

今年3月,网信部门又指导多家重点平台集中发布防网暴指南手册,从风险提示、一键防护、私信保护、举报投诉等多个维度,帮助网民快速有效防范网暴侵害。

社交网络时代,由于互联网的匿名性,人们往往更加放松更勇于表达,并且容易走向极端。但网络不是法外之地,言论自由是在不违反法律规定前提下的自由,并非绝对的自由。自由本身的解释就是人类可以自我支配,凭借自身意志而行动,并为对自身的行为负责,正如卢梭所言“人生而自由,但无往不在枷锁之中”。

或许人类的悲欢并不相通,不是每个人都能对这位母亲的遭遇产生共情,但面对失子之痛,至少不应用恶意去揣摩加重他人的苦难,做到避免对遇难者家属造成二次伤害。

标签: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