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 : 首页  >  资讯  > 正文

福州疾控提醒:6月份这些疾病值得关注,请注意防范!

日期:2023-06-05 16:28:55 来源:福州疾控微信

六月进入初夏,气温逐渐升高,各类细菌、病毒、蚊虫等生长繁殖加快,易引发和传播各类传染病,福州疾控提醒广大市民:继续做好个人防护,预防新冠病毒感染 、登革热 、手足口病 ,食源性疾病 。

NO.1 新冠病毒感染


(相关资料图)

关注度 ★★★★★

新型冠状病毒感染已平稳进入“乙类乙管”常态化防控阶段,但全球疫情仍在流行,病毒还在不断变异,且随着时间推移,既往感染或接种疫苗获得的抗体水平会逐渐衰减,保护力逐渐下降,人群二次感染风险加大,预防新冠仍不容忽视,建议广大群众继续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

01.佩戴口罩

做好日常防护,科学佩戴口罩,注意卫生习惯,做到勤洗手、常通风、少聚集。居家和工作场所定时开窗通风,做好居室日常卫生。

02.健康监测

要做好个人和家庭成员的日常健康监测,出现发热、咳嗽、乏力、咽痛、嗅觉味觉减退等新冠病毒感染症状时,优先选择居家观察、对症服药,同时尽可能减少外出活动,避免影响他人。

03.接种疫苗

建议在没有接种禁忌症的情况下,符合条件者尽早接种新冠病毒疫苗。符合接种条件的60岁以上人群,应尽快完成全程接种并接种加强针。

04.健康生活方式

提高自身免疫力是预防各种疾病的重要手段,请广大市民保持规律作息,适当锻炼身体,合理膳食,多喝水,保持良好心态,坚持健康文明生活方式。

NO.2  登革热

关注度 ★★★★★

进入夏季,随着气温升高和降雨增多,蚊虫进入繁殖活跃期。在这个季节,登革热等蚊媒传染病开始进入流行期,登革热(dengue fever)是登革病毒经蚊媒传播引起的急性虫媒传染病,被世界卫生组织列为目前全球最严重的病媒传播疾病之一,在我国属于法定乙类传染病。

伊蚊叮咬病人(发烧前至退烧期内)或隐性感染者后,病毒进入蚊体内,病毒在蚊体内复制8-12天后即具有传染性。具有传染性的伊蚊叮咬人体时,即将病毒传播给人,造成感染患病。伊蚊可终生携带和传播病毒。人与人之间不会直接经过呼吸道、消化道或接触等传播,与患者接触是不会被传染的。因此,登革热防控重点在于防蚊灭蚊,避免蚊虫叮咬!

01.清除孳生地

(1)封:封盖水缸、水封下水道砂井或安装防蚊装置、密封有用的器皿

(2)填:填平洼坑、废用水塘、水沟、竹洞、树洞

(3)疏:疏通沟渠、岸边淤泥和杂草

(4)排:排清积水

(5)清:清除小容器垃圾,垃圾塑料薄膜袋、废用瓶罐、易拉罐等垃圾容器

02.防蚊

(1)家庭应安装蚊帐、纱门、纱窗等;适时使用蚊香、电子驱蚊器、电蚊拍、防蚊灯等装备,还可以用杀虫喷雾剂对房间实施灭蚊处理。

(2)登革热流行区或流行季节,外出活动或旅行时,如公园、绿化带等地点,应穿长袖衣服及长裤,并在外露的皮肤及衣服上涂上蚊虫驱避药物。还应避免在树荫、草丛、凉亭等户外蚊虫较多的地方逗留过久。

03.及时就诊

人被感染登革热病毒的“花斑蚊”叮咬后,一般经过5~8天的潜伏期,突然发病。发热是登革热的一大特征,不规则热或于发病2~4天后下降按,经过1~2天后再次发热。另一特征是痛,包括头痛、眼眶痛、肌肉、关节和骨骼痛。登革热病人于发病后3~6天出现面、颈、胸部潮红、结膜充血,四肢躯干或头面部的皮疹。出现上述症状时应及时就医,早发现、早治疗,以免延误病情或者通过蚊子传染给家人。

NO.3 手足口病

关注度 ★★★★

手足口病是由多种肠道病毒感染引起的儿童常见传染病,多发于5岁及以下儿童。一年四季均可发病,在南方地区以春夏为主高峰,秋冬季节为次高峰。历年监测数据显示,每年5-7月是手足口病的高峰季节,9-11月是次高峰季节。该病流行季节可能和肠道病毒喜欢湿热环境有关。手足口病多在托幼机构和学校等集体场所暴发,学校、托幼机构和家长应携手预防手足口病。

01.注意个人卫生

注意个人卫生,培养良好的卫生习惯,做到“勤洗手、吃熟食、喝开水、勤通风、晒衣被”。饭前便后、外出后应用洗手液或肥皂洗手,指导儿童养成良好的洗手习惯;不喝生水、不吃生冷食物;打喷嚏、咳嗽时注意用纸巾遮掩口鼻,并及时洗手,避免脏手接触口、眼、鼻;不与他人共用毛巾或其他个人物品。

02.消毒、通风

家庭常备“84”消毒液,注意室内外的环境卫生,每天定时开窗通风保持室内空气清新,勤换、勤洗、勤晒衣服和被褥。儿童的玩具、餐具和婴幼儿使用的奶瓶、奶嘴等物品应经常清洗消毒,定期对门把手、楼梯扶手、桌面等物品进行擦拭消毒。

03.接种EV71疫苗

接种EV71疫苗,能预防EV71型病毒所引起的手足口病,可减少重症和死亡病例的发生。建议6月龄以上儿童接种EV71疫苗,越早接种越好,鼓励在12月龄前完成接种程序。

04.减少接触

儿童在手足口病的高发季节应尽量少去人多拥挤的公共场所,特别是避免与有发热、出疹的儿童接触。

05.注意观察与隔离

家长应注意观察儿童身体状况,如发现手、足、口等部位出现疱疹应及时就医,并密切关注患儿病情,如出现持续高热、反复呕吐、嗜睡、易惊吓或烦躁、手足抖动、呼吸困难等情况应立即就医并加强医疗救治。患儿在皮疹水泡干涸前不应上学或参加聚会活动,以免传播疾病。

06.注意观察与隔离

幼托机构和学校应严格落实晨午检制度、因病缺课登记制度和疫情报告制度,做好环境的通风消毒工作,发现可疑患儿时,要对患儿采取及时送诊、居家休息的措施,做好聚集性病例的发现、应对和处置。

NO.4

食源性疾病

关注度 ★★★★

俗语说:病从口入。是指食品中致病因素进入人体引起的感染性、中毒性等疾病,包括食物中毒。这种疾病特别容易在学校、企事业单位等集体食堂引起暴发。天气逐渐炎热,升高的气温也为细菌增殖创造了条件,食物更容易腐烂变质,各种肠道传染病和食源性疾病也在夏季频发。

01.注意用餐卫生

外出就餐应选择正规的、卫生环境良好的餐馆,在家注意生、熟分开,食物要煮熟煮透,推广使用公勺公筷。处理食物前后要洗手,生吃蔬果要洗净,不喝生水。

02.注意个人卫生

个人要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养成饭前、便后洗手的卫生习惯,做饭过程中也要注意洗手,尤其是在生熟食品交替处理的过程中。外出不便洗手时一定要用酒精棉或消毒餐巾擦手。注意保持家中厨房用具表面的清洁,防止昆虫、鼠类和其他动物污染食品。

03.生熟分开

生熟食品要分开,工具(刀、砧板、揩布等)要生熟分开,做到专用,餐具要及时洗擦干净,有消毒条件的要经常消毒。烹调食品时要彻底加热,做好的熟食品要立即使用,经贮存的熟食品,食用前一定要彻底加热。

04.严把关

学校、企事业单位等集体食堂要严把食材的采购、保存、加工、分发、留样等环节,并做好餐具及用餐环境的预防性消毒工作;工作人员须体检合格方能上岗,工作期间规范穿戴工作衣帽、口罩等。

05.不乱摘

不自行采摘、食用野生蘑菇和野生植物,一旦出现呕吐、腹泻等食物中毒症状,要及时去医院就诊,以免延误病情。

(供稿:传染病防控科)

标签: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