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 : 首页  >  聚焦  > 正文

毕业论文里,最后一次说声感谢

日期:2023-06-30 09:11:55 来源:中国青年报
读博期间,朱占武在实验室开展科学研究工作。受访者供图

“这世上总有纯粹的人、纯粹的事让我们感动不已,多么美好啊!”“世上没有白走的路,每一步,都算数!”……因为一篇饱含深情的毕业论文致谢,28岁的兰州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细胞生物专业博士研究生朱占武上了热搜。

在这份博士论文毕业致谢中,朱占武回忆了自己童年失去父亲、和母亲相依为命的经历,讲述了在求学过程中遇到良师一路指引向前勇攀科学高峰的幸运,还展示了大学生活中师生、同学相处的暖心故事。


(相关资料图)

“都是我人生经历中的一些片段,经历的时候没觉得有什么,回味起来,的确有很多感触。”朱占武没想到自己的毕业致谢会如此火爆,在他看来,每个人的人生都是独一无二的,关键在于能否把握自己,用心走好每一段路。“人间美好,努力就有希望,当你努力了,很多人和事就会顺其自然地遇到!”

朱占武出生于甘肃省古浪县一个普通家庭。4岁时,他的父亲因肺癌去世,第二年,母亲工作的印刷厂破产。

为了维持生计,母亲去了当地的私人企业打工,忙起来经常顾不上家。家中稍有起色,朱占武又患上了皮肤病,治病花钱多,家里没有积蓄,母亲只能咬牙同时打几份工。

朱占武小时候很喜欢吃蘑菇,可那时母亲的工资只有200元,平时一家的生活过得紧巴巴的,吃蘑菇也是一件奢侈的事。但即便这样,无论是蘑菇,还是补身体的鸡蛋、牛奶,母亲都会给朱占武买。而为了省钱,母亲从来都不吃鸡蛋和牛奶,“几乎10年没有买过一件新衣服”。

“我妈说了,要让我长得高高的、壮壮的,以后能做一个顶天立地的人。”朱占武回忆道。

在朱占武的心中,母亲很要强,无所不能。“电线、冰箱、电视机……家里无论什么坏了,母亲都能修好。”受母亲的影响,朱占武从小自信又要强,在县城学校,他的学习成绩始终名列前茅。在不断学习的过程中,朱占武也发现了自己对自然科学的兴趣,“在中学时,就立志要成为像袁隆平一样造福人民的伟大科学家”。

2012年,朱占武来到兰州大学就读生物学。在大学期间,朱占武十分庆幸遇到了他后来的研究生导师程博教授。

给朱占武上课的时候,程博还是名年轻老师。有一次,朱占武上课说话被程老师发现,便提问他一个课堂刚讲过的问题。朱占武谈了自己的理解,怯生生地等着接受批评。“虽然跟标准答案可能相去甚远,但老师却肯定了我的回答,觉得说的有见解。”这让他喜出望外,也记住了这名平时略显严厉的老师。

朱占武开始关注程博,他发现,这名老师简历丰满,成果卓著:大学在南开,后来去美国著名大学深造,年纪轻轻就在学科顶尖期刊发表了不少论文,且工作生活中视野开阔,责任心很强,“凡是自己能做的事,从不麻烦别人”。

保研时,朱占武选择了程博作为导师。可遗憾的是,由于没有拿到保研名额,他只能依靠定向名额去另一所985大学继续读研,在走之前,程博安慰他:“没关系,出去也一样,在哪儿都要好好做。”

在新环境近一年的时间里,他发现,那边的导师更看重结果,对学生学习的过程并不关心,遇到问题请教,鼓励很少,学习的氛围不好。斟酌再三后,为了不让自己深陷泥潭,朱占武选择退学重考。

“作出这个决定是困难的,而且当时绝大部分的老师和同学都不相信我,他们觉得一定是我自己的问题才退学的。”可当他把自己的遭遇告诉程博时,程博非但没有质疑,还很理解他的处境和选择,表示“实验室的大门永远向我敞开”。

在人生灰暗的时刻,朱占武看到了照亮黑暗的烈阳,便下定决心一定要成为程博的学生,“一定不能让她失望”。经过一番努力,第二年参加研究生考试,朱占武如愿以偿成为程博的学生。

研究生阶段,朱占武所在的课题组想要探寻生命体最本质、最基础的生理过程——“转录”的精细分子机制。

刚进入实验室,朱占武就立志要在短期内做出重大突破,可现实却给了他当头一棒,被卡在了“万里长征”的第一步——“分子克隆”。“这是一个很简单也很基础的实验,是生命科学基础研究最基本的实验技能。”然而,本来一个周期大约一周就能搞定的实验,朱占武花了3个月,却毫无进展。

“每天进实验室就是在做实验,失败以后再调整实验参数继续,如此地重复着分子克隆实验,但重复了数十次依旧是空空如也。”他非常灰心沮丧,甚至觉得自己可能不适合科学研究。

程博知道朱占武遇到困难后,并没有责备他,而是用自己的亲身经历鼓励他,告诉他失败是难免的,失败后要尝试寻找原因,如果一直找不到失败原因,可以尝试换种思考模式、换个实验方法。

老师的信任和鼓励让朱占武重新燃起了信心,终于在更换试剂后成功完成了实验。“当这个实验真正成功的时候,我在实验室手舞足蹈,开心得像个孩子。”朱占武的科研梦也在那一刻开启。

“你根本不知道什么时候能成功,或者说,你根本不知道你能不能成功。”朱占武说,在科学研究中,当经历无数次错误的假设,没有实验数据的时候,面临的压力是巨大的。可对未知的探求,还是让他欲罢不能,“理想还是要有,万一实现了呢!”他说,做科研和人生一样,有理想是很重要的。

在博士生二三年级的时候,朱占武的课题还没有什么突破性的进展。当每天熬夜熬到凌晨两三点却拿不到一个可用的数据时,他的内心是崩溃的。“又想到同龄人在尽享青春年华,自己每天在实验室苦熬,也会有各种心理不平衡。”

而第二天一睁眼,朱占武总会准时到实验室,开启新的一天,“又是一条对科研充满热爱的生龙活虎的好汉”。多年的科研经历,让朱占武深刻认识到,做基础科研与应用科研不同,基础科研出成果慢,但解决的是自然科学最本质的问题,也是国家科学技术发展最需要“啃”的硬骨头,需要耐下性子,一点一滴地积累。

从事生物学基础研究,尽管经费有限,可朱占武和老师们还是像打了“鸡血”一样,“认准一个问题解决一个问题,不达目的不罢休”。朱占武还记得,这几年疫情,经常会遇到封控管理,可大家的科研很少会受到影响,甚至比之前更努力。“老师们本来可以在家远程指导,但还是不放心,和我们一起坚守在实验室,一待就是几星期,吃住也在一起很简单。”

很多时候,朱占武都是在试错,“在仅有10%的成功中,发现新知,这就是科研的不易,也是其魅力所在”。不断的坚持与努力也终于有了回报,读博士的第四年,朱占武的成果在国际著名生物学期刊eLife上发表,作为学科前沿方向的原创性成果,他的研究结果为蛋白核质穿梭领域的研究提供了新的靶点,为转录调控领域的研究提供了可信的证据和新思路,同时也为新型抗肿瘤药物的开发提供了新的可能性。

文章的发表,为朱占武的求学生涯画上了一个圆满的句号,同时也打开了通往梦想的大门。“兰大就像一个涮锅,在这里时间长了,我们身上也就这个味儿了。”临近毕业,毕业生都要选择自己未来的出路,朱占武和很多同学一样,选择了继续从事基础科学研究,未来几年,他要在兰大读博士后,继续在导师的带领下从事科研。

“我愿意坐‘冷板凳’,愿意为科研事业贡献微不足道的力量,做国家和人民最需要的科研。”朱占武说,作为一名要继续在科研领域求索的科研工作者,他将结合目前的研究成果,在做好基础研究的同时,尝试开发新型抗肿瘤药物,为国家在“生物医药”和“生命大健康”产业添砖加瓦。

这几天,朱占武很忙,“准备毕业的事,还要搬宿舍租房子,迎接新的开始”。在熟悉的校园生活了11年,还要继续待下去,可他已经开始着手迎接新的工作和生活。“拿到工资后,要带着母亲去旅游,这些年有心无力,工作了就能实现这个愿望。”朱占武说。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马富春

标签: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