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 : 首页  >  聚焦  > 正文

跟总书记识文脉:从一个废品站淘回的国宝说到最早的中国

日期:2023-06-17 23:17:17 来源:浙江日报

潮新闻 见习记者 林晓晖


(资料图片)

中国是什么时候开始被叫做“中国”?

有学者统计,“中国”一词,在先秦典籍里出现108处。从先秦的“中央区域”“城中”“邦国”“都城”之义,汉唐的“中土”“中原”之称,再到近代演为与世界诸邦并列的民族国家之名,含义在不断流变。

“我们从何而来”这是人类本能的好奇,考古的魅力也正在于此。溯源而上,在泱泱历史长河里找寻这星星点点的文明印记。

6月1日,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了中国国家版本馆,展厅中陈列了一件西周早期青铜器——“何尊”,它的内底刻有铭文“宅兹中国”。这便是 “中国”之称最早的出处。

废品站“淘”国宝

这座印证“中国”起源的国宝级文物有一段曲折的考古往事。

1963年6月,宝鸡陈仓区贾村镇贾村村民陈堆因家里老屋住不下,租了隔壁陈乖善的两间房子住,院子后面是个土崖。8月的一天,下过雨后,陈堆发现土崖上好像有亮光,结果就刨出了个铜器。当时,谁也没把这个看起来造型奇特的物件当回事儿,村民们把它卖到了废品收购站。

文物眼看就要和废品一起熔毁,一位经常在废品回收站“淘宝”的宝鸡市博物馆工作人员发现了它。

宝鸡青铜器博物院院长陈亮介绍,当时的馆长吴增昆听到消息后,随即让保管部主任王永光前去查看,初步判断这是一件珍贵文物。“何尊”就这样以30元钱的价格买进了博物馆。

在人们津津乐道的故事背后,我们看到了文物“抢救”工作的惊险不易。

“考古是一门研究‘垃圾’的学科。”考古学者、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许宏说,考古学一般被认为是通过物质遗存研究逝去的人类社会的学科,物质遗存在某种程度上来讲,就是人的“垃圾”。

时光蒙尘,许多珍贵的宝贝,最初都是以毫不起眼的旧物存在,文物工作者、考古学者在废品站“淘宝”的故事并不稀奇。元代的青铜欢喜佛、商代的文物牺首兽面纹圆尊,都是在废品站被发现的。出于本能、出于专业知识的敏感,还有日复一日蹲守的执着,许多国宝得以涅槃重生。

辗转进入博物馆之后的何尊,给世人带来了一个更大的惊喜。1975年,饕餮铜尊因其造型图案精美被选送至国家文物局作为全国新出土文物精品出国展出,经过清理除锈,上海博物馆馆长马承源在何尊的内底,发现了一篇122字的铭文。

西周青铜器代表作之一“何尊” 图源 中国国家博物馆

最早的“中国”

短短122个字的铭文比较艰涩,经由专家翻译,它记载了周王室的一位重臣,放言要“居住在天下的中央”的故事。

周成王五年四月,成王对贵族子弟进行训诰,号召这些年轻的贵族子弟要向父辈学习。一位叫“何”的周王室重臣,在刚建成的洛邑(周朝金文称“成周”、“王城”)受到新居那里的王的训诰和赏赐。“何”用得到的赏赐,铸成这件铜尊,记载这一重大殊荣。

其中有一句“余其宅兹中国”,意思是“我要居住在天下的中央”。就是这吉光片羽,牵引出了“中国”这一亘古悠长的话题。

实际上,这里的“中国”其实并不是指代现在我们生活的国家,它接近地理概念,仅仅指代的是当时伊河、洛河流域的中原地区。

武王灭商之后,就曾经对天发誓:我要在天下中心的地方建都居住,并在那里治理安定民众。这之后,就有了成王在洛阳建立都城。他们认为,伊河这一带是夏商两个王朝的建都地,四方小国经常要来这里进贡,自然就是天下的中心地带。

“何尊”铭文里的“宅兹中国”四字 图源 中国国家博物馆

仔细端详“何尊”上的“中国”二字,还有许多奇妙的发现。

“中”字就像一面飘扬的旗帜,“国”的原始字形在当时是“或”字,看上去就像一位执干戈以守卫城邑。

有学者认为:“中”的本意指旗杆,部落首领可以用它召集众人、发号施令;《说文解字》中解释,“或,邦也”,意思是“或”的本意就是国家;“〇”也就是“口”,表示人们居住的地方,上下两横就是为了保卫国家或者城邦而挖掘的壕沟,右边的“戈”则表示只有拿起武器才能保护城邦。

何尊最大的价值便是铭文中“中国”二字作为词组最早出现。尽管它与现在的“中国”不是同一概念,但这种提法与国名“中国”的出现之间仍具有重要的历史、文化关联,在古老的器物上,我们得以一窥文字的源流,看到了最早的“中国”的轮廓。

唤醒文化记忆

何以中国?中国从何而来?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讨论这样的问题。

“说起中国人的情感一向是比较复杂的。我是谁、我们是怎么来的、我们站在什么位置、下一步该怎么走……这是每个中国人都在思考的问题。”许宏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道。从这个意义上讲,他个人的专攻就是——“中国是怎么走过来的”。

在许宏看来,考古学从创立之初就不是所谓的“象牙塔”的学问,而是和每个中国人都密切相关,考古学就是一门要解答大家都关心的根本问题的大学科。

“我们是谁?我们是如何形成的?”考古学者们一直试图解决这个困惑。

20世纪初,中国“一片甲骨惊天下”。因为甲骨文的发现,商王朝从传说成为信史。国际上普遍将此认作中华文明的起点,距今只有3300年。中华儿女引以为傲的“5000年文明”的说法仍然受到质疑。

浙江良渚古城的现世,打破了这一僵局。这座出现在5000多年前的古城揭示了中国新石器时代晚期,在长江下游环太湖地区曾经存在过一个以稻作农业为经济支撑的、出现明显社会分工和具有统一信仰的区域性早期国家。

而在河南二里头遗址,许宏曾带着队员一铲一铲打穿或揭开黄土,破译先人留下的“无字地书”。这里是揭开中华文明起源和初步发展的一把钥匙,许宏则称它为“最早的中国”。

许宏说,考古人是一群怀有“野心”的人,他们要通过物质遗存,去探究人类逝去的历史的全部。从上古到上一秒,万事万物皆可考。“我们像侦探,试图把支离破碎的材料,通过逻辑推理甚至想象力,尽可能地拼接,最大限度地迫近真实。”

随着时光流逝,波澜壮阔的历史洪流逐渐损减消解,许多曾经无比鲜活、生动的人物和事迹都变得异常模糊难辨。考古中国,追问“何以中国”,就是唤回我们共同的文化记忆。

“转载请注明出处”

标签:

推荐